原创杨利伟夫妇:妻子明眸皓齿,被婆婆一眼相中,为航天默默付出32年

发布日期:2025-01-25 12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文|科学普查馆

编辑|科学普查馆

谈到中国第一个踏入太空的航天员,他的名字肯定家喻户晓——杨利伟

2003年10月15日上午,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,这是中国太空事业的一大进步。

从此,杨利伟的名字都被大家所熟知,甚至登上了历史教科书,他的成长经历逐渐被大家了解,同时,也有很多人对其家庭生活感到好奇。

张玉梅作为“中国太空第一人”的夫人,平时很少抛头露面,就连媒体对其夫人的信息都少之又少,航天控制中心两人的谈话,也第一次让大家知道了她的名字。

展开剩余92%

空军飞行员和乡村教师

张玉梅和杨利伟是同乡,还曾经在同一所学校读书,但两人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。

杨利伟被选为空军飞行员的消息在乡镇迅速传开,还上了绥中县的县志,张玉梅自然也知道这个消息,虽然她没见过杨利伟,但却一直很崇拜他。

后来,张玉梅考上了锦州师范学院,毕业后被分到家乡教书,当了一名老师。

在那时候,机场对小孩子来说特别神奇,张玉梅虽然是个女孩,但是对飞机的兴趣不亚于男孩子,恰巧她的姐姐和姐夫都在机场工作,她小时候经常有机会去那玩,每次看到飞机升天的轰鸣声,她都会心想,自己哪天也能开飞机就好了。

随着张玉梅逐渐长大,近视度数也在不断加深,虽然没有机会走进部队,当一个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一个云游四海的飞行员,和一个驻扎偏远乡村的老师,最终步入婚姻殿堂,这种只会在小说或电视上出现的情节,却真实发生在了两人身上。

杨母做月老为两人牵线

杨利伟从小就很懂事,长大以后还进了部队,父母在乡里也是很有面子,但唯一不让父母省心的就是他的终身大事。

杨利伟每天都在部队待着,别说年轻姑娘了,连女性都很少见到,父母也放弃了让他自己找对象的想法,杨母就在邻里乡亲之间奔走,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相亲。

不仅是杨利伟的父母担心儿子的终身大事,他周围的战友都是通过相亲结婚的,杨利伟倒也不抗拒相亲,但对于结婚对象,他心里也有一杆秤。

他想找一个学历稍微好些,有稳定的工作,而且能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姑娘,不过这些都是杨利伟的臆想。

当父母问他找对象有没有要求的时候,他也不说话,让父母一头雾水。

其实杨利伟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恋情,1986年,杨利伟和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女孩恋爱了,两人一直互相喜欢,到谈到结婚的时候却出了问题,女孩的父母强烈拒绝这门亲事。

按理说杨利伟各方面都很优秀,为什么女孩父母坚决不同意?

原来说县里传言县城有架飞机出了事,飞行员当场殒命,尸体都没找全。女孩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,觉得飞行员太危险,结婚之后女儿很有可能会守寡,所以才不同意。

连女孩都相信了谣言,他哭着劝杨利伟转行做地勤,那段时间杨利伟每天都活在纠结之中,在爱情和蓝天之间,他最终选择了热爱的那片蓝天,女孩和杨利伟也因此分了手。

杨母其实早就为儿子计划好了,她帮儿子找对象时一定会问女方,是否介意飞行员这个职业。她想让儿子找个老家这边的媳妇,因为在绥中亲戚不多,找个亲家以后也有个照应。

杨母打电话告诉杨利伟她的想法的时候,杨利伟只嗯嗯说好。

挂断电话后,杨母掏出了个小本子,记下未来儿媳妇的标准,学历高最好,端庄大方,温柔贤惠,当然,这些的前提是本地人。

杨母也是一名教师,有一次她跟学校的校医任彦秋谈到自己儿子找对象的事,杨母就把自己的择偶标准跟任彦秋说了,想让她帮忙打听一下。

“学历不要求很高,但是要有学历,性格要温柔,不介意利伟的工作,最好是本地人。”

任彦秋仔细筛选了认识的人,突然一拍大腿说:“玉梅不就合适嘛!”

任彦秋跟杨母说:“这姑娘是师范学院毕业的,现在也在当老师,而且这孩子特别温柔,反正你见到她肯定会喜欢的!”

杨母一听特别高兴,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这个姑娘,但杨利伟在部队回不来,于是杨利伟决定亲自去一趟。

被杨母一眼相中的姑娘

没想到杨母对张玉梅“一见钟情”,看到张玉梅的那一刻,杨母就已经确定了。

这孩子生得真好看,眼镜也挡不住她的漂亮,看起来就知书达理,温柔大方,这要是我的儿媳妇真是太好了,杨母已经开始了臆想。

回来以后,杨母立马给儿子打了电话,跟儿子说自己物色了一个姑娘,让他有空一定回来一趟,杨母再三嘱咐,儿子也只好答应,听完母亲的描述,杨利伟随即向部队请了假。

温柔的女孩遇见航天英雄

杨利伟回乡后,双方父母很快就安排了两人见面。

他们对彼此的印象都挺好的,张玉梅从小对飞行员的崇拜也为杨利伟加了分。两人开始尝试恋爱,但还没等到感情升温,杨利伟的假期就结束了,只好赶回部队。

杨母对这事比杨利伟都上心,她不想儿子错过这么好的姑娘,经常打电话催儿子多跟张玉梅写信打电话,两人就开始了一场异地恋。

异地恋爱期间,书信反而是增进感情的最好工具。

两人会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写在信中寄给对方,飞行员和教师,两个毫无关联的职业,两人却有说不完的话题,随着两人对彼此了解的加深,都逐渐有了结婚的念头。

杨利伟突然又想到了那段失败的恋情,再次陷入踌躇,他多次向张玉梅强调:

“玉梅,你也知道,我当飞行员一年只能回家一次,而且我这个职业风险很大。”

张玉梅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,她在心里已经认定了杨利伟,而且杨利伟不知道,飞行员在她心里是加分项。于是两人又重新回到热恋中。

两人喜结连理,婚后生活不容易

1990年的一天,杨利伟回家探亲,父母催他赶紧结婚,杨利伟也没反对。

一天晚上,杨利伟和张玉梅躺在草地上看星星,无边的星河让两人对未来充满憧憬,杨利伟坐起来问张玉梅:“玉梅,我们结婚吧。”张玉梅听后脸瞬间一红,小声地嗯了一声,便跑回了家。

第二天,杨利伟就向张玉梅提了亲,不久后两人就举办了婚礼,喜结连理。

部队有一项福利,飞行员结婚后家属可以随行,张玉梅不想再与丈夫分隔两地,于是决定辞去工作,和杨利伟一起到了西安。

可是好久不长,两人刚到西安,杨利伟就接到通知要到新疆训练。

张玉梅也没办法再跟着丈夫,很是失落,但她还是默默地将丈夫的行李收拾好,在机场拥抱告别。

后来夫妻俩又辗转到了好几个城市,见过西北大漠孤烟,见过西南群山万壑,这些东西对张玉梅来说都是无比新奇的体验。

有时候到了某个地方,两人的生活环境很差,但张玉梅从无怨言,不过婚后的她也逐渐意识到丈夫所说的危险。

一旦飞机出事,就是生死离别。

因此每次杨利伟起飞时,张玉梅都牵挂万分,不过后来,张玉梅也想清楚了,自己的担心多虑也没有用,不如替丈夫打点身后的事情,让他不需要为家里的事情操心。

由于跟杨利伟在一起时间久了,原本对气象一窍不通的张玉梅,后来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适不适合飞行

真正的爱情是双向奔赴

1996年8月,杨利伟在1500名飞行员参加航天员的体检中,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,这也是杨利伟太空之行的第一步。

1997年,杨利伟迎来最后一次调查,但这次调查的对象却是张玉梅,因为成为航天员一定要得到家属的支持。

北京来的调查员反复询问这个温柔女子。

“杨利伟被选做航天员了,以后生活可能又要变动,你能接受吗?”

“能,这么多年都过来了,他干啥我都支持。”张玉梅回答道。

“你要知道,当航天员的风险要比飞行员大很多,你确定愿意吗?”

“我愿意!”

她的坚定,就像当年杨利伟告诉她飞行员职业危险性的时候一样,她从未对丈夫的工作有过反对。

由于航天员体检的要求极其严格,张玉梅和儿子也要到医院体检,必须确保家属也是健康的。

母子二人顺利通过体检,杨利伟成功当选航天员,部队下发通知的时候,所有战友都高兴地跳了起来,他们因为杨利伟而感到自豪。

但杨利伟不知道,在他参与训练时,杨玉梅却病倒了,她得了肾病,情况并不乐观,经常一个人偷偷在病房哭,但还是决定不把这件事告诉杨利伟。

不过杨利伟还是知道了,她立刻请假去看望妻子,看到病床上虚弱的妻子,杨利伟哭了,张玉梅回忆的时候说:

“在被推进手术室之前,看到他着急和牵挂的眼神,心里特别难受。”

手术后张玉梅身边要有人照顾,但术后第三天,杨利伟不得不返回基地训练,临走前杨利伟在妻子的病床前坐了一整晚。

他担心妻子的身体,但妻子还是催他快走,说有医生护士照顾呢,在杨利伟走后,她又偷偷哭了好久,杨利伟放心不下妻子,于是请求母亲前来帮忙照顾。

基地方面得知杨利伟的家庭情况后,允许杨利伟推迟几天再来,但杨利伟婉拒了,他知道妻子不想耽误他的训练。

后来杨利伟的训练成绩连续三次得了满分

张玉梅的身体不好,杨利伟回家的次数很少,但是每次回去的家务活他都全部包揽。因为担心妻子的身体,杨利伟隐瞒了岳父得癌症的噩耗,他自己偷偷寄钱给岳父看病。

万众瞩目的载人航天

2003年10月15日早上,绥中县一个房间内挤满了人,这一天是不平凡的一天,是杨利伟乘坐飞船飞向太空的一天,屋里屋外挤满了亲朋好友。

所有人都屏气凝神,当杨利伟身穿航天服出现时,张玉梅留下了泪水,她很激动,但也害怕。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,张玉梅捂住了眼睛。

“我太紧张了,还很害怕,大脑一片空白,我不敢多想什么,怕再也见不到他。”

一阵欢呼将张玉梅拉回现实,他缓缓的把手放下,看到火箭顺利升空的那一刻,她激动的嚎啕大哭,眼泪再也止不住了。

这一刻,杨利伟从一个小家庭的英雄成为了全国人民的英雄。

杨利伟归来的那一天,张玉梅带着儿子迎接,当他走出机舱的那一刻,他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小家庭。

现在的张玉梅依旧很低调,身为“太空第一人”的夫人,她每天勤勤恳恳地在北京航天研究所做资料员,两人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家庭上。

结语

杨利伟成功飞向太空,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,但在他的身后有张玉梅做后盾,身为英雄的妻子,她所承担的责任非常艰巨,两人的爱情是纯粹的,在某一刻,张玉梅便是他热爱的那片蓝天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